查看原文
其他

起点批评|| 吴俊:若谷文章是奇峰

吴俊 文艺论坛杂志社 2024-02-05

吴俊,文学博士。1990年起执教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近年出版著作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12卷)(总主编)、《吴俊文学评论选》《文学批评的向度》《向着无穷之远》等。




若谷文章是奇峰


此前就有好几位朋友提到过陈若谷,但我至今也没见过她——前不久才明白,她是一位女生。因为要做这个专辑,我也才明白,原来她的导师是韩毓海教授。毓海教授也真是久违了。

1990年代初,我在日本东京的一个会上,邂逅一位北大前辈教授,说话间请教起北大的本专业年轻学者,他向我介绍了近年北大中文系本专业留校的博士毕业生韩毓海,他是谢冕教授的学生。此前我应该已经知道了韩毓海的声名,所以听说之下并没有陌生的感觉。只是后来多年在哪些场合我们彼此见过面、有过交往,却是记不清楚了。我对毓海教授的最初一番印象应该是都被他的宏文覆盖了。当代文学界有种常见说法,称某某人是“学者型的批评家”。本来我觉得这是一句称赞的好话,后来想,其实并不见得,言下之意当代文学其实没有学者,只有批评家。也就是说,当代文学研究水平很低,至多出产一些有点儿学问的批评家而已。直白地说,就是没啥学问,称不上学者。想明白了这种话里有话、明褒实贬的学科歧视潜台词,我就很不服气。其实,出产垃圾最多的应该是历史最悠久的学科,当代文学没有足够生产垃圾的时间啊。——这个话题有点儿跑偏了,被带了节奏。这些不正确的、有点儿怨愤的话就不多说了。回过来说,在我眼里,毓海教授是一位“理论型的批评家”和“批评气质的理论家”的合体。他不是所谓学院批评或学者这类一般概念能够概括、描述的职业身份和专业形象,而是将理论和思想的表达站在了批评和学问之前、之上,而且雄辩、有激情,甚至有舍我其谁的豪气。他是应对于这个时代的现实介入写作者。他让我想到了俄国的“别车杜”。所以,也许他的敌人和朋友一样多,甚至更多?

若谷是位女生,但她是北大的女生,是北大中文系的女生,是北大毓海教授指导的博士女生。她会带上这些北大的标识和气象吗?看她的文章,我心里说,果然。前两年坊间有传闻,晓明教授为中文系新生致词,说中国大学有两个中文系,一个是北大中文系,一个是其他大学中文系。这传言让我们这些“其他大学中文系”的人忿忿不平。但冷静下来想想,这话不论真假,其实是不错的。不论教师学生的整体水平素质之类,单说内部的包容度就是其他中文系所不能比的。包容而共生,这是我能见出的北大人文生态。夸大点说,北大百多年的历史所延续的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传统。这也是北大中文系学生的思想和学术环境,更是一种人文格调。这次读到毓海教授为若谷写的印象记,对于北大的师生之道更有质感的体会。若谷文章的北大出身和气象渊源有自。

此前我看到过若谷的多篇文章,包括写韩少功、阿来的文学批评,也许相比之下,我感觉作家作品论和文学批评中的那些以宏观性面向、思想理论考察为题旨的文章,更能显出若谷文章的思辨性力量,并同时能彰显她的文本解读和阐释能力。比如较早几年她对于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形式的研究文章等。若谷的文本阐释极具学者和理论家的气质,而且表现出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推测这都是在她北大时期烙下来的深刻印记。本期她的这两篇文章也可为典型。

这两篇文章的视野和论述方向一看之下几乎是反向的,一是指向历史和现实,一是想象的可能和新文明的世界。一须落实,一任虚构。不过强烈的人性关怀和其中的意识形态性是两者的共性。现实的人的社会和文明的处境使她对阶级属性的人、群体及其生活环境,对科幻世界中的人的道德、信仰、命运和如何作为的不确定想象,都有了超越文本的思辨性关照。她的行文表达尖锐而贴切,理性而细腻。你会强烈感受到,她是因为关注现实的世界观驱使而投身于文学和文本的研究,同样你也就能从她的文本研究中体会出她对于现实的关怀与把握。但与其说这是出于一种理论的倾向或姿态,我更愿意认为这种作者个人色彩鲜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内在于她的人文实践性方式之中。文学、理论和思想,只有呼应了大地上的生命生长才有真实性,才能实现其人间的价值。这看起来有时会超出了技术层面的学院学术常规。但我以为这应该是比学院技术常规更高体现的基本准则,是我们人间学术的最高原理。由此还能看到若谷文章中兼有的政治性锋芒和普适性包容。

若谷的文章不乏技术面分析,甚至她显然也胜于技术分析。但技术总归于技术,她的眼光所瞩是在大处,是在深处。人与现实、人与机器可能是工业时代以来及未来很长一段历史人类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它们几乎就是一种困境式的问题。某种程度、某些时刻,机器就化身为现实。一段时间内,工业化成为一种发展需求和政治诉求,在此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必须克服新的生产关系中的可能异化,重建人的主体性。这其中隐含有深刻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内涵。工业化必须是符合并提升人性发展及其幸福感的过程及目标。伸展开去看,隐含其中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还有可能、甚至是使命开拓出人类社会的新的理想路径,假如不是乌托邦的话。而机器到达了网络虚拟时代,带来的就是工业化到数字化的迄今最高阶段,使得我们必须再次重建有关于现实的观念,因为虚拟现实已经成为真实的现实。那么,这又会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改变我们对于乌托邦的理解?或想象异文明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形态其实是有点茫然失措的。理想的憧憬、乌托邦的幻像、新文明的叵测,还有现实的限制或冲动,在这种种交集的状态中产生了真实意义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构需求。不管是返顾我们的工业化历史,还是沿着“黑客帝国”前行,前所未有的挑战及不确定性已经出现在了面前。现实和真实何谓?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若谷的这两篇文章启示了、也证明了我们的文学研究、人文研究不仅具有着元叙事的能力,而且同时在不断自我赋能着进行自身的解构和批判。现实性和真实性的答案也将在这种人文精神活动中获得呈现。换言之,有关于现实世界的新的意识形态将在此过程中孕育诞生。你因此能够意识到中国当代“工人形象”开始的就是一种新的人间象征历史吗?——从中国当代工人到“黑客帝国”的世界,如果说存在着分界,不如说它们是连绵着的延伸不断的整体性的世界,一种在局部和过程中呈现出不断的分裂和整合的世界。当人们习惯用自然科学思维、依赖技术手段去应对、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时,不该忘记一个古老的真理,或者说常识:科技出于人文。进而我们不仅常会自觉到观念、意识形态的现实界限,也不妨有所洞察政治性格中的自身颠覆性,最终所有的现实都会被越过而汇入历史。

我在前文一度突出地说若谷是位女生。但对这一说法的理由并没有做出起码的交代。一个质问会是:对于一个男生,你会特意提出这样一个性别问题吗?但是性别问题不是一个真实的现实问题吗?这是我的反问作答。如果注意到对于现实发问的性别身份,女性的意义所隐喻的就是我们时代溢出了学院学术范畴的一种社会政治动能。若谷的文章提醒我必须注意这种社会政治动能对于学术和话语权的影响。若谷生奇峰。她的力量感会震撼到我们。


刊于《文艺论坛》2022年第3期 

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实习编辑|陈媛

责编|佘晔

审核|孙婵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目录

(2019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0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1年)

第1期|第2期|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

(2022年)

第1期

世纪凝眸

赵卫东|李彦仪|刘飞|吴敏

起点批评

柳伟平|谭旭东|魏华莹|程光炜|周珉佳|张福贵|郭垚|郜元宝|顾奕俊|何平

评论百家

夏可君|罗如春|张光昕|张志忠|喻晓薇|龙慧萍

新锐批评家

雷鸣|李铮|欧阳澜|汪树东|孙桂荣|张文娟|王泽正

新锐之思

杜寒风|陈仲庚|汤奇云|何美

艺林撷英

王兴业|杨卫

文艺沙龙

梁振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 |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 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 | 《文艺论坛》编辑部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 CN 43-1551/I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 ISSN 2096-6474

邮发代号| 42-31


投稿邮箱

1.艺术、影视评论

孙    婵 | 610757625@qq.com
孙海庆 | 190055205@qq.com
肖    弋(特约)| 714583104@qq.com

2.文学、影视评论

佘    晔 | 874009234@qq.com

刘    瑶 | 2372951610@qq.com

马新亚(特约)| 602692733@qq.com

文艺论坛杂志社

坚守批评精神 营造思想空间

追求湖湘气派 兼容百家风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起点批评|| 吴俊:若谷文章是奇峰

吴俊 文艺论坛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